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 关于我们
    实验室简介
    组织机构
    技术委员会
    规章制度
    现任领导
  • 科研队伍
  • 实验室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招生招聘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 研究成果
    产业化项目
    代表论文
    发明专利
    出版著作
    获奖成果
  • 科技服务
    科技情报
    动力锂电池综合研发平台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实验室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招生招聘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联系方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地址: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5号楼
电话:0592-2180905
E-mail:pst@xmu.edu.cn
网站:pst.xmu.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锂硫电池研究进展

董全峰教授课题组在锂硫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Novel Synergistic Composite with Multi -Functional effects for High-Performance Li-S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2014年影响因子 20.523)。
      具有更高比能量的电池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作为下一代高比能化学电源,锂硫电池已成为研究领域及产业界关注的焦点。这一体系使用硫材料做正极、金属锂做负极,其比能量可达现有锂离子电池的数倍。实际上,自提出将硫作为电池正极材料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硫是一种电子绝缘体及其反应过程的复杂性,尽管其间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一体系至今尚未进入实用领域。制约其应用进程的主要问题是硫材料的利用率、容量衰减、“穿梭效应”等。
该研究首次将过渡金属Co-N的协同催化效应应用于S的氧化还原过程,设计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以MOFs材料为前驱体制备合成的多功能Co-N-GC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Co-N-GC多功能复合材料集电子导电、催化、抑制穿梭等功能于一体,有效克服了活性材料流失、容量衰减问题,抑制了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改善了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取得了十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深入探讨硫复合材料反应机理的基础上,该研究还提出了“多功能、双催化”的概念,对构筑新型高比能电化学储能系统具有指导意义。同时,这种材料还表现出制备过程较容易,具备大规模产业化的价值。
      该研究工作是在厦门大学董全峰教授和郑明森副教授的指导下,由李艺娟博士和范镜敏博士等共同完成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批准号:2015CB251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批准号:U1305246, 21321062)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720150042)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16/ee/c6ee00104a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03/12 11:26:57  【打印此页】  【关闭】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5号楼 备ICP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