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 关于我们
    实验室简介
    组织机构
    技术委员会
    规章制度
    现任领导
  • 科研队伍
  • 实验室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招生招聘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 研究成果
    产业化项目
    代表论文
    发明专利
    出版著作
    获奖成果
  • 科技服务
    科技情报
    动力锂电池综合研发平台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实验室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招生招聘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联系方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地址: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5号楼
电话:0592-2180905
E-mail:pst@xmu.edu.cn
网站:pst.xmu.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钠金属电池电解液工程新突破

乔羽教授课题组在新型(无负极)钠金属电池电解液设计及其表界面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Electrolyte Solvation Engineering Stabilizing Anode-Free Sodium Metal Battery With 4.0 V-Class Layered Oxide Cathod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DOI: 10.1002/adma.202410261)。

钠离子电池因其具备合适的能量密度、环境友好、结构简单和安全高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储能技术,并有望作为现有锂离子电池的有效补充。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钠离子电池主要是基于钠离子插层的碳基材料(如硬碳)作为负极,其能量密度仅能达到约160 Wh/kg,这比现阶段的商用锂离子电池低约40%。与传统的钠离子电池配置相比,去除负极活性材料的“无负极钠金属电池(AFSMB)”将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的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被认为是当前钠基电池的“天花板”。然而,由于现有的电解液无法形成稳定的电极界面,导致其易在高电压钠正极表面和无负极侧持续分解并消耗活性钠,但负极中没有多余的钠可以用来补充活性钠的损失,这将明显缩短AFSMB的循环寿命,严重阻碍高能量密度AFSMB在大规模电力和能源市场的实际应用。

基于此,课题组通过平衡Na+-溶剂与Na+-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弱溶剂化阴离子稳定型(WSAS)电解液的设计策略。结合In-situ FTIR对界面溶剂化过程的动态监测结果,揭示了WSAS电解液不仅在体相环境中形成了阴离子参与的溶剂化团簇,而且在循环过程中阴离子配位团簇仍可以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富集,这有利于构建富含CIP/AGGs的界面并形成均匀且致密的无机CEI/SEI,从而改善AFSMBs的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

该项研究工作在乔羽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后邹业国为第一作者。该论文得到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2023M7413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79111、22021001、52106090、T23250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1201900),嘉庚创新实验室基础研究项目(RD2021070401),以及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10/17 19:05:22  【打印此页】  【关闭】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5号楼 备ICP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