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 关于我们
    实验室简介
    组织机构
    技术委员会
    规章制度
    现任领导
  • 科研队伍
  • 实验室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招生招聘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 研究成果
    产业化项目
    代表论文
    发明专利
    出版著作
    获奖成果
  • 科技服务
    科技情报
    动力锂电池综合研发平台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实验室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招生招聘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联系方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地址: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5号楼
电话:0592-2180905
E-mail:pst@xmu.edu.cn
网站:pst.xmu.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高比能富锂正极材料的实用化结构研究

乔羽教授课题组在不同放电深度(DOD)下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容量衰减行为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Depth-of-Discharge Dependent Capacity Decay Induc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Oxidized Lattice Oxygen in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Doi: 10.1002/anie.202419909)。

富锂层状氧化物(LRLO)因其低成本、高容量、高能量密度以及无毒安全等优势,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LIB)正极材料的潜力之选。然而,大部分研究仅限于高放电深度(HDOD)/低放电截止电压循环步骤下的实验室级性能优化,对实际应用下的失效机制的关注有限。特别是,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缺乏对低放电深度(LDOD)/高放电截止电压循环场景的日历寿命和退化机制的评估。根据宁德时代的资料显示,在相同的上限电压(UCV)下,LRLO在LDOD循环中表现出比HDOD循环更为明显的容量加速衰减现象,这在NCM等其他正极材料中并未出现。先前研究表明,这种异常衰减根植于LRLO与NCM截然不同的固有属性-阴离子氧化还原。因此,LRLO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必须建立性能衰减与阴离子氧化还原活性积累之间的明确相关性,从而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LRLO的产业化应用。

为此,研究团队以Li1.14Ni0.26Mn0.55Co0.05O2为原型材料,揭示了DOD与LRLO容量保持之间的关系,并首次批判性地揭示了LRLO在LDOD(一种更实际的充电-放电应用场景)下的快速容量衰减行为。此外,系统的表征全面阐明了在不同DOD循环过程中On-的积累、阴/阳离子电荷补偿机制、TM的平面内/外迁移、结构演变和表面恶化之间的构效关系。具体来说,LRLO在LDOD循环中表现出快速的容量衰减,这归因于LDOD循环中On-的积累。在LDOD循环中,On-的积累和TM层中持续存在的空位富集加剧了TM的平面内迁移,导致从分离的空位到接触的空位,进一步到聚集的空位的转变,促进了有害的TM平面外迁移,从而加剧了LRLO中的层状到尖晶石畸变。此外,增加的阴离子氧化还原活性不仅加剧了阴极的不稳定性,还导致活性的On-和相关副产物的阴极到阳极的穿梭,导致软包型全电池中的活性锂损失。

该研究工作在乔羽教授的指导下完成,2023级硕士生张康为第一作者。该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791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B24062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720220010)等,以及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12/10 19:06:41  【打印此页】  【关闭】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5号楼 备ICP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