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 关于我们
    实验室简介
    组织机构
    技术委员会
    规章制度
    现任领导
  • 科研队伍
  • 实验室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招生招聘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 研究成果
    产业化项目
    代表论文
    发明专利
    出版著作
    获奖成果
  • 科技服务
    科技情报
    动力锂电池综合研发平台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实验室动态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招生招聘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联系方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地址: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5号楼
电话:0592-2180905
E-mail:pst@xmu.edu.cn
网站:pst.xmu.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Operando红外光谱揭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抗CO毒化机制

孙世刚院士团队的周志有教授、王宇成副教授和叶进裕高工,在工况红外光谱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Unraveling CO-Tolerance Mechanism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via Operando Infrared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503868)。

CO中毒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当前关于CO耐受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液两相界面(原位条件,in-situ),而PEMFCs的实际运行环境为固/液/气三相界面(工况条件,operando),二者在界面微环境与物质传输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发展先进的operando表征技术对于探究PtRu催化剂在复杂operando条件下的CO耐受性机制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通过将透射红外光谱技术与膜电极组件(MEA)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种工况红外光谱方法,首次实现了对商用PtRu/C催化剂在PEMFCs中CO耐受机制的实时观测。通过对比商用PtRu/C催化剂在in-situ与operando下的CO吸附/脱附过程,系统揭示了CO耐受机制。研究发现,在in-situ条件下,即使CO占据70%的活性位点,氢氧化反应(HOR)电流仅下降7%,表明此时HOR活性不受反应动力学控制,而是受限于溶液中H2的低溶解度导致的传质限制;而在operando条件下,由于气体扩散电极加速了传质,HOR活性因CO吸附导致自由活性位点减少而迅速衰减。值得注意的是,当从CO/H2混合气切换至纯H2条件下,HOR活性可恢复至初始值的76-79%。根据CO谱带的动态演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CO耐受路径:CO从Pt位点迁移至Ru位点,并在低至0.01 V(vs. RHE)的电位下发生氧化。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operando光谱技术,为理解燃料电池实际运行过程的CO耐受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该工作在周志有教授、王宇成副教授和叶进裕高工的指导下完成。2022级博士生杜佳峰为本文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15015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24120122288102、22021001)的资助。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3/31 19:11:43  【打印此页】  【关闭】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5号楼 备ICP00000000